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刷到一篇文章,标题特别狠:"所有的RPA可以去死了!Claude Code可以只靠口喷完成一切!"作者演示了一个场景:一句话指令,AI自动完成画图、编辑文案、发布小红书的全流程。评论区炸了,有人说"3年内自动化工作流全部淘汰",有人说"传统RPA厂商要凉凉"。我看完有点懵。真的这么夸张?
技术可行≠商业可行
仔细想想,这些讨论其实暴露了一个误区:把"能做到"等同于"值得做"。技术演示很震撼,但商业现实很骨感。
一个银行用RPA处理贷款审批,需要的是99.9%的准确率和完整的审计日志。你敢让AI"口喷"处理几十万的贷款吗?
传统RPA在这个场景里,替代的是操作员在已知流程中的重复、稳定、可靠、可预测的执行,解决的是降成本问题。
两种不同的自动化逻辑
这不意味着AI没有价值。关键在于,它们解决的是不同层面的问题。
自动化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:传统RPA的边界是"可编程的重复任务",Agent的边界是"可描述的目标"。
传统RPA像工厂流水线,追求标准化和可重复性。AI像个人助理,追求理解和适应性。前者服务"效率逻辑",后者服务"能力逻辑"。
成本账要算清楚
成本结构也完全不同。传统RPA一次开发,可以运行几年。Agent每次执行都要调用LLM,token费用积少成多。一个处理发票的RPA,一天跑一万次,用Agent可能比雇个人还贵。
但价值密度不一样。传统RPA替代的是"重复性人工操作",节省的是操作员的工资。Agent替代的是"判断性脑力劳动",节省的是分析师、助理、初级白领的工资。
立场决定态度
那些最激烈支持"RPA必死论"的人,往往是在做内容创作、数据收集这类工作的。因为对他们来说,AI确实是降维打击。但那些做金融、医疗、制造业的人就很冷静。他们知道,关键业务流程容不得半点意外。
分界线
关键是你当前的场景,更看重"把已知事情做得更好",还是"把未知事情变成可能"?
比如"帮我找到这个行业最有潜力的三家公司"——这种任务传统RPA根本无法处理,但Agent可以。
现实比理论还复杂
大多数工作场景既有已知部分,也有未知部分。一个客服处理订单,90%是标准流程,但总有10%需要判断。
行业也有许多先行者在尝试"AI + RPA"结合,但问题来了:什么时候交给RPA,什么时候交给AI?这个判断本身就需要智能。两个系统一结合,出问题时你都不知道哪个环节坏了。
另外,组织形态也会很影响方案的选择。RPA让管理者感到安全,因为它强化了控制。每个步骤都在预期之内,符合层级管理的逻辑。AI Agent让管理者感到不安,因为它挑战了控制。它可能会做出超出预期的决定,这在等级森严的组织里是危险的。
更实际的方案不是硬拼两个系统、或者只用谁,而是按工作的确定性程度分层:
- 执行层:高确定性任务用RPA(数据录入、标准审批)
- 判断层:中等确定性用规则+少量AI(异常检测、分类筛选)
- 探索层:低确定性用纯AI(市场分析、创意生成)
重要的是,我们如何在确定性和适应性之间找平衡。
过去30年,企业通过标准化降低不确定性。但现在外部变化太快,过度的确定性反而成了风险。
未来不是RPA被AI全面替代,而是共存:核心业务保持高确定性,边缘业务提升适应性,探索业务拥抱不确定性。
这可能会催生一个新职业:自动化架构师。他们的工作不是选择RPA还是AI,而是为不同工作设计最合适的自动化组合。
在一个变化加速的世界里,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判断力,知道什么应该保持稳定,什么应该保持灵活。
- Author:俊伟(Daniel)
- URL:http://preview.tangly1024.com/article/example-4
- Copyright: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,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, adopt BY-NC-SA agreement.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!